方平
方平,男,首都师范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美国 Whittier College 高级访问学者。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,教授、博士导师。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;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;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分会会长;北京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。主持和承担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项目、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、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、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等。主要研究方向为情绪与动机、心理测量和智力开发,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。曾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、北京市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、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等奖项。
论文:(2000年以来的主要研究成果)
1、 方平、熊端琴、罗峥、蔡红。认知发展研究趋势的探讨。心理学探新。2000,20(2):35-39
2、方平、熊端琴、姜媛。结构方程模式及其成功应用的判断标准。首都师范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。2000,(3):61-64
3、方平、熊端琴、蔡红。结构方程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。心理科学。2001,2(4):406-408,508-509
4、张咏梅、郭春彦、方平。成就目标分类的情景实验研究。心理科学。2001,24(1):22-25,53
5、方平、熊端琴、曹雪梅。结构方程模式的发展与应用。心理科学进展。2002,10(3):270-279
6、曹雪梅、方平、姜荣敏。智力开发的最新研究机发展趋势。首都师范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。2002,(2):115-119
7、汪玲、郭德俊、方平。元认知要素的研究。心理发展与教育。2002,(1):44-49
8、罗峥、郭德俊、方平。小学生对情绪社会调节作用的理解。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,(3):34-39
9、袁汝兵、郭春彦、方平。注意在内隐序列学习中作用的研究述评。应用心理学。2002,8(1):48-52
10、袁汝兵、郭春彦、方平。内隐序列学习的研究进展。心理科学进展。2003,11(1):22-27
11、吴艳春、方平、梁宇学。关于校准研究的现状及研究趋势。首都师范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。2003,(4):98-102
12、方平、熊端琴、郭春彦。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学业成就影响的研究。心理科学。2003,26(1):78-81
13、廖凤林、方平。大学生自我概念三种类别落差与心理健康的调查。中国心理卫生杂志。2003,17(2):117
14、邹枝玲、施建农、恽梅、方平。7岁超常和常态儿童的信息加工速度。心理学报。2003,35(4):527-534
15、方平、李长青、姜媛。PASS理论近期研究进展。心理科学。2003,26(6):1104-1105
16、苏丹、方平、赵宏弢。自我效能与普通话测试的相关研究。心理与行为研究。2004,2(2):434-437
17、贾海艳、方平。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。心理科学。2004,27(5):1095-1099
18、齐越、方平、张雅君、王永萍。目标定向和任务价值在自我调节学习中的作用。首都师范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。2004,(5):109-112
19、王振宏、郭德俊、方平。不同同伴关系初中生的自我概念与应对方式。心理科学。2004,27(3):602-605
20、Liao Feng-lin,Fang Ping.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-concepts discrepancies and mental health in college student.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on,2005,9(16):212-213
21、李洋,方平。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的关系。心理学探新,2005,25(3):40-45
22、蒋长好,王一牛,郭德俊,方平,赵仑。积极情绪与压力应对。中国临床康复,2005,9(28):180-182
23、徐馨琦,方平,卫海燕,青少年抑郁研究理论及研究展望。首都师范大学学报
(社会科学版) ,2005,(2):119-123
24、方平,李英武。情绪对决策的影响机制及实验范式的研究进展。心理科学,2005,28(5):1159-1161
25、齐越,方平。任务价值研究的回顾与展望。心理科学,2005 ,28(2):488-490
26、汪玲,郭德俊,方平。元认知训练的动机增强效应。心理科学,2005 ,28(4):881-884
27、Jill M. Norvilitis, Ping Fang. Perceptions of ADHD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: A Preliminary Study. Journal of Attention Disorders. 2005, 9(2):1-12
28、蒋长好,赵仑,郭德俊,方平,王振宏。 悲伤和抑郁的脑机制。 中国临床康复,2006,10(2): 141-143.
29、方平,陈满琪,姜媛。 情绪启动研究的实验范式。 心理科学,2006,29(6) :1396 - 1399.
30、方平,李凤英,姜媛。 小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的特点。 心理科学,2006,29(3) :541 - 545.
31、刘跃雄,方平。 中学生学习动机问卷的编制。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06,170(3) :116- 120.
32、彭小英,方平。 教师压力应对策略的研究述评。 教育理论与实践,2006,26 (5):25-28.
33、李改,方平,刘金秀。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的调查与分析,教师教育研究,2007,(9):60-65.
34、李改,方平。大学生对父母教养方式的认知研究,心理学探新,2007,(3):61-65,75.
35、蒋长好,郭德俊,赵仑,张钦,王振宏,方平。大中学生对悲伤与愉快面孔区分的特征比较, 心理发展与教育,2007,(4):38-44.
36、齐力,刘跃雄,方平。动态测验的发展及应用,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,2007,vol.11(52):10687-10689.
37、刘璐,方平。情绪关注性欺骗与情绪调节,社会心理科学,2007,(5-6):18-23,34.
38、陈满琪,方平,姜媛。情绪启动研究新进展,心理科学, 2007, 30(2):508-511,503.
39、陈满琪,方平,姜媛。干扰条件与情绪启动关系的实验研究。 心理科学,2008,(1):88-92
40、王艳梅,郭徳俊,方平,韩学军,唐丽萍,曲静。积极情绪影响任务转换的性别和发展特点。 心理发展与教育,2008,(1):43-48
41、乔琨,方平。论反事实思维和情绪的关系。 安阳工学院学报,2008,(3):27-29
42、蒋长好,赵仑,郭徳俊,张钦,丁锦红,方平。面孔加工的情绪效应和效价效应。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,2008,(16):237-250
43、李改,方平,姜媛。情绪反应时间动力性的研究现状与展望。 心理科学进展,2008(2):290-294
44、方平,陈满琪,姜媛。 决策的脑认知神经机制。 心理科学,2009,32(3):640-642.